卢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略

2021-07-19 22:05:00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合作伙伴、合作模式不断拓展和丰富,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下一步,我国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八年来,我国通过在项目层面发力,实施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初步取得了沿线国家对我国的器物认同。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和制造业基础,我国在项目层面和部分规则层面初步奠定了自身的优势地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全球不同范围内逐步实现对我国的器物认同、制度认同、货币认同乃至观念认同,逐步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进。

一、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准确认识“一带一路”建设所处阶段 

(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处于工笔画中“描轮廓”向“染底色”的过渡时期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政府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2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平洋等区域,工笔画的“轮廓”描绘基本完成。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将进入到工笔画中的“染底色”阶段,重点工作将转到推动合作文件的落实和细化上。

(二)“一带一路”合作理念处于由发展导向规则导向的演进时期 

与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相比,“一带一路”最突出的特征是发展导向。八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采取“大规模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的模式输出我国关于“发展”的成功经验,正是体现了以“发展”为导向的合作理念。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将从共谋发展阶段向共建规则阶段跃升,重点工作将拓展至创新经贸规则和完善区域治理体系上。

(三)“一带一路”共建目标处于由项目认同向制度认同的转变时期 

八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没有走“制度先行、承诺先行”的老路,而是通过平等协商、项目合作的方式来推进,避免了参与方在开放承诺上的压力,形成了沿线国家对我国的项目认同,为实质性促成新的发展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一带一路”共建目标将从实现东道国对我国的项目认同向制度认同迈进,重点工作将拓展至完善双边、多边不同领域协同推进体制机制的构建上。

(四)“一带一路”合作层次处于设施链建设带动高层次供应链形成的关键时期 

八年来,我国致力于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通关便利化、运输规则和标准对接,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高质量基础设施网络。通过高质量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我国将大幅度降低与沿线国家产品流通和要素流动的成本。下一步,“一带一路”合作层次将从基础层面的设施链向核心层面的供应链、价值链升级。

二、创新理念,共同发展,牢牢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略 

(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和新发展理念 

八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顺利推进。同时,“一带一路”的建设理念与新发展理念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实践中相辅相成、内容上相互关联。通过深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具有新发展理念特色的创新之路、协调之路、绿色之路、开放之路、共享之路。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共同发展这一主线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以亚非拉等欠发达经济体为主要合作对象,致力于推动中国向发展中世界全面开放和推动南方国家相互开放,正是为了实现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通过将我国优质产能、技术和价格优势与沿线国家的市场、劳动力、发展转型需求等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规律下生产要素在沿线国家间新的流动和分配,进而实现欧亚非拉大陆的一体化发展。

(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建设是应对挑战、反抗霸权的伟大斗争,是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伟大工程,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伟大梦想。通过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获取全球优质的资源、要素、资金和人才,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助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建设是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依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畅通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循环体系,构建以中国为枢纽的“双环流”价值链循环体系,形成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资金循环体系,有助于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效率和效益,进而带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国内循环。

(五)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重大区域战略统筹推进 

八年来,国内不同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同开放局面初步形成。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重大区域战略有机融合,通过高水平协同实现高质量开放,依托高质量开放促进高水平协同,有助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提升开放能级,培育世界级城市群,有助于推动长江和黄河沿线地区特别是内陆和沿边省份重塑开放新优势,建设开放新高地,构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三、研判形势,问题导向,认真厘清“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五高”:一是投入效益高,即战略性资源和市场化资源的高效投入。二是合作水平高,需要探索更多新型合作模式。三是价值链位置高,包括与参与国家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向中高端升级。四是市场瞄准程度高,“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园区等产品应提高供给有效性,符合当地实际需求。五是整体联动性高,包括各领域、各主体、各地区的联动发展,协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更大合力。

下一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应以应对中美未来战略性对抗不断升级、拓展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回旋空间、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外部经济支撑作为主要目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以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作为重点区域,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完善当前全球和区域治理体系中的缺失环节,推动规划政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民心相通项目高质量协同联动,推动中央与地方政府、国内不同区域、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高效协同参与,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设施连通水平、经贸投资水平、文化交流水平,推动周边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对我形成项目认同、规则认同、货币认同和观念文化认同,有效支撑我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进而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四、统筹谋划,聚焦重点,不断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本路径 

(一)探索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国际规则体系,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积极考虑加入CPTPP,适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边境后”规则水平,增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在中国—欧亚经济联盟、中国—海合会、中国—南共体等“一带一路”框架下的FTA谈判中尽可能推动在关税减让、外资准入、服务贸易开放等领域达到较高水平,在基础设施融资、发展援助、产业政策、战略规划对接等领域和相关国家尽快形成具有较强普适性的经贸规则,并共同推动相关规则成为国际通行规则体系。

(二)优化调整重点合作领域结构,推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水平 

在培育中欧班列方面围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优化运输组织并健全集散网络,强化平台建设,拓展加工包装、国际代理采购、国际保险理赔、货物质押、信贷担保等增值服务,逐步规范补贴行为。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对接合作,在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性领域加强合作,共建专业化、现代化的高端产业园区和海外研发中心,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探索开展“外保外贷”“外保内贷”试点。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从传统的钢铁、建材、电力、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向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拓展。在海外工程承包项目建设方面,推动我国企业由开展境外项目工程承包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丰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评价体系,从规模指标向带动产品出口、技术标准输出等多维度指标转变。

(三)按照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要求打造精品项目,确保符合所在国发展阶段和民众需求 

建立项目多维度评估机制,由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合研究制定“一带一路”项目优先级和风险评级体系,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参照国际组织的采购制度以及采购规则,结合我国及东道国国情,设计合理、高效的项目采购体系,确保项目规范、有效实施。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权信用风险,积极构建更加有效的事前防控与事后化解相结合的主权信用风险预防和化解机制。引导我国企业做好市场准入前风险尽职调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在项目协议中明确与市场退出相关的条款内容。

(四)依托项目建设探索人民币区域化新路径,构建金融高质量支撑体系 

鼓励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项目有关的贸易投资合同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在对沿线国家的对外援助、政策性贷款、混合贷款和基础设施债券发行中尽可能采用人民币进行贷款和融资,逐渐从美元-人民币双币计价转向以人民币计价为主,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中的使用率。深化与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合作,引导互换人民币进入当地授信系统,增加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创新多渠道差别化融资模式,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率先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五)提升国际国内协同推进水平,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合力 

  理顺各部门在开展对外援助、产能合作、园区建设上的职能分工,推动机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统筹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国内不同区域、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高效协同参与,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各产能合作基金和投资基金等开发性金融平台错位发力、联动配合。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向常态化国际合作机制转化。聚焦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推动规划政策、基础设施、产能合作、人文交流项目高水平统筹联动,推动中欧班列、境外经贸合作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联动发展。着力提升新疆、福建核心区参与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参与质量。(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开放室主任 研究员 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