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5年,我们将惊叹中欧班列的质量提升

2020-12-29 19:24:00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张晓东教授应邀接受了中国一带一路网的采访。在采访中,张教授表示中欧班列已经从早期的“新选择”变成了企业合作的“稳定器”和贸易畅通的“定心丸”,未来它要向运得好、服务优的方向发展。

张晓东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铁路货运与物流,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多式联运和供应链优化。2020年疫情期间,张晓东教授通过线上教学为肯尼亚培训了运输与物流人才。最近几年,为了培养运输与物流国际人才,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积极组织与中欧班列相关的国际铁路运输与物流培训,学员主要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目前总数已超过了1200人。

“一带一路”倡议成就了中欧班列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截至11月5日,中欧班列今年开行已达10180列,再次创造新纪录,运送集装箱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往返综合重箱率达到98.3%,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预计全年可以突破1.2万列。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的研究领域与物流业紧密相关,而“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互联互通,您认为它为物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

张晓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的贸易量在增长。从需求侧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沿线国家物流业务量的增长。

从供给侧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企业想承揽国际物流业务,就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比如提高货物完好率,提升国际运输与物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通关的便利性,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等。

除此之外,各国之间具有包装差异和流通差异,要实现运输物流与供应链的高效服务和多样化服务,物流企业就需要创新。国内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通过服务创新扩大服务范围,从而更好地“走出去”。同时,国外的物流企业也会进入中国,而竞争会促进企业发展。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欧班列之间的关系?

张晓东:中欧班列串联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实现了储运的结合和各国的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限,企业生产和商贸受阻,中欧班列在运输既有类别货物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的同时,还运送了大量防疫物资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抗疫。可以说,中欧班列联系了经济,联系了国家的合作,也联系了民心。

2011年重庆率先开通了“渝新欧”,但是推进的过程很艰难。事实上,直到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沿线各国才真正联通起来。如果“一带一路”倡议没有落地,中欧班列就不会达到目前的发展水平。从这个角度讲,“一带一路”倡议成就了中欧班列。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欧班列是如何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

张晓东:中欧班列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开行数量逐年增长,2018年开行6300列,已经超过此前6年累计开行数量的总和,而2019年的开行总量是8225列,据估计2020年底,开行数量更要突破12000列。同时,中欧班列的开行城市也在不断增多,中国已有60多个城市开行了中欧班列,其中稳定开行的城市已经达到20多个。这种增速表明沿线贸易量在增大,更多的企业需要借助运输物流的渠道搭建安全稳定的供应链,而中欧班列维护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除了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班列运营商还创新了服务模式和服务范围。不久前,我去合肥参加长三角多式联运发展国际论坛,德铁中国区总经理在论坛上提到,随着运能趋紧,他们设计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满足中欧合作的需求。例如,货物可以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德国罗斯托克港通过船运、铁路及公路辐射欧洲北部、中部以及南部的意大利。

中欧班列也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可靠性和彼此信任。除了一般的业务操作协同以外,沿线7国已经签署了《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中欧班列的跨国协调机制已经形成,主要沿线国家每年开两次会议,还组织专家委员会研讨技术性内容,加强了相关国家铁路部门(企业)的合作。

目前,中欧班列实现了运得了,现在要向运得好、服务优发展。

从运得了到运得好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欧班列在国际供应链中是什么样的地位?

张晓东:中欧班列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中欧班列是海运、空运以外的“新选择”。新冠疫情期间,一部分空运和海运转移到了铁路货运。中欧班列在国际供应链方面发挥了异常的稳定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中欧班列从早期的“新选择”变成了企业合作的“稳定器”,进而成为贸易畅通的“定心丸”。

现在,中欧班列把铁路网和物流网、铁路货运场站和物流枢纽相结合,把干线运输和支线分拨配送相衔接,实现仓干配一体和运输物流融合,最终提供供应链综合服务。我们现在惊叹于中欧班列的规模快速增长,再过5年,我们将会惊叹其质量的提升和形态的多样。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如何理解中欧班列与国内重点枢纽城市的关系?

张晓东:中欧班列与枢纽城市两者相互促进,以往的枢纽城市需要提前规划和布局,进而推动中欧班列的发展;目前和今后,中欧班列会反过来会提升城市的能级,促进枢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重庆率先推动了这种创新的物流运输服务模式,“渝新欧”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运行成本,改善了地区投融资环境,吸引了电子制造业落户重庆。新的企业投资解决了就业,带动了产业升级,推动了重庆快速发展。

2007年,城厢集装箱中心站开通的时候,我去了成都。那时候,青白江开发区还没有国际陆港。我爬到龙门吊顶上去看,下面空空如也。但是现在,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铁路运输企业、装卸公司、运输公司、代理公司、贸易公司逐渐聚集在一起,相关服务机构也不断涌现,提供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和关检服务。同时,制造业、商贸业也已经在周边布局,很多培训机构落户青白江开发区,培养外语人才、法律人才,这些都吸引了大量的餐饮休闲类企业。最终,他们共同形成了方圆若干公里的枢纽经济新形态。

因为成都、重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成渝双城经济圈逐渐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运能紧张,怎么办?

中国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11月17日表示,随着疫情全球蔓延,许多海运、空运货物加速向铁路运输转移,中欧班列运力增长赶不上需求增加。中国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全力提升中欧班列运能运力。

中国一带一路网:面对中欧班列口岸拥堵、运能紧张等问题,甚至出现了“摇号订舱”的说法,您认为中欧班列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张晓东:关于中欧班列的所谓“摇号”问题,我需要澄清一下,这并不是新的订舱模式。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是一次关于中欧班列会议的相关组织方在会上举行了一次摇号抽奖活动,奖品有订舱权。

2019年,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铁集团)和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集)的牵头下,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探讨了运能紧张的问题。国铁集团携手全国中欧班列运营企业,共同签署了《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公约》。但面临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高质量发展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慢工出细活。

第一要客观理性开行,形成分层分类的集结体系。各地要客观理性评估产业企业与中欧班列的适配性。理性开行必然面临补贴退坡问题。补贴逐步退坡的时候,一定会有一部分企业依然选择使用中欧班列,因为他们在供应链竞争中已经适应了这种物流方式,并且还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第二要提升系统能力,包括口岸站的能力、通道的能力、国际协调的能力。口岸站建设要有前瞻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要等到出问题再改。中欧班列的规划中在西通道下还进一步分为北通道、中通道、南通道,我们要充分开发三个子通道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在中欧班列通道多元化方面的协作。

第三要优化运输组织,提高服务效率。中欧班列沿线各国铁路的技术条件不同,能力也有差异。在国外运能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在国内优化编组、优化集结,减轻邻国铁路和口岸的负担。目前,我们在满洲里、阿拉山口等地探索推进了中欧班列运输组织“三并二”模式,即把三列车通过增加列车长度和编组数量改编成两列车,从而提高过境效率。再有,还要协调好各国之间铁路调度,联合铺画运行图;进一步匹配运输方式,实现公路、铁路、水运多式联运的集结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与哈萨克斯坦、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大力发展过境运输,让中欧班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第四要拓展全程物流。货主不只关心运输,还关心货物产品的拆零、拣选、组配和包装等环节。例如,为了防止贴错不同语种的商品标签,货主希望等商品到达目的地仓库之后再贴标签。这还涉及很多流通加工的问题,将来会很快形成一种物流新生态。

第五要注重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他们需要具备各类相关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运输、物流、国际贸易、法务、商务、语言文化等等。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和各家单位可以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合作。

班列三大品牌支撑内外双循环

据央广网报道,12月1日,中远海运号、马士基号两辆铁海联运专列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出发,驶向宁波舟山港,这标志着南昌首次开出全程提单铁海联运专列。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认为中欧班列如何促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张晓东:中欧班列建立了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稳定开行的新范式。它梳理了流程,优化了作业,统一了规则,成为了全球知名的运输与物流品牌。它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从2019年开始,在中欧班列的基础上,围绕着品牌的纵深打造,中铁集在国铁集团支持下,开始孵化铁海快线和多联快车新品牌。可以说,多联快车主要是支持国内循环的公铁联运,中欧班列是支持国外循环的洲际班列,铁海快线是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多式联运。这三个品牌共同支撑新发展格局,发挥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的主骨架作用,打造五中全会要求的现代物流体系。

铁海快线是铁海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品牌化表现。我国很早就有了铁海联运,例如煤炭运输,我们把北部省份山西、陕西、内蒙的煤炭通过铁路运到秦皇岛港,然后通过水路南下运到南方,最后上岸再运到电厂发电。随着我们产业升级,除了大宗散货改为集装箱运输的“散改集”快速发展外,很多老百姓的日用消费品和高端装备品也可以使用集装箱铁海联运。另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经签署了,2021年中老铁路要开通,我们跟东盟和中南半岛各国之间的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推进,铁路集装箱铁海联运班列将发挥衔接“一带”与“一路”的重大作用。上述这些情况,使铁海快线品牌化提上日程,并将在支撑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一带一路网:随着中欧班列不断发展,更多的企业想参与进来,中欧班列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

张晓东:首先,中欧班列会助推我国各类铁路国际化。前段时间,我去内蒙调研中蒙俄经济走廊了解到,为实现跨境铁路连接,神华集团与蒙古国开展了相关合作。神华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非国家铁路集团的铁路运输企业。我国还有很多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他们可以跟国铁集团合作,一起“走出去”。

其次,中欧班列实现了集装箱联运的国际化。集装箱是全球化中重要的运输工具载体。铁路可以通过自己的骨干平台,利用集装箱的载体,实现跨运输方式、跨服务企业类型

跨区域的合作。未来,中欧班列将会往智能运输、智慧物流的方向优化升级

最后,实体货物的交流离不开国际协调。协调的效率和可靠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关便利化。相关部门要在新型全球化发展格局中超前谋划,做好政策引领和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