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跃春、张玉环:中国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什么

2019-10-10 11:34:00

来源:环球时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选择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可分为两大阶段,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此前是计划经济体制,此后是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借鉴苏联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新中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对打破社会上的思想桎梏、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后,中国经济在不断深化改革和融入世界的双轮驱动下,得以“加速度”发展。到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据IMF统计数据测算,2009年至2018年,中国对全球GDP增量的贡献率高达34%(按市场汇率核算)或27.7%(按购买力平价核算),稳居世界第一位。尤其在2008年之后,中国为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困境贡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同时不断调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为中国经济实现飞跃性发展奠定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助于保证公平分配,使得国有企业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四十年来我国在调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不断与时俱进,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和市场的优势充分发挥,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助力经济发展。

我国对公平与效率的探索贯穿经济建设始终,从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而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大四中全会后中央不再强调“效率优先”,不断提高对公平的重视程度,以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我国将公有制与市场有机结合,并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在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华盛顿共识”,过度强调自由市场,排斥宏观调控和监管,催生出数轮金融危机,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遭受重创。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刻板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展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也为占世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的借鉴和选择。

不断坚持改革、开放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是改革转型的发展道路、融入世界的发展道路以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起始键”。国企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释放了活力。

近年来,党和政府强调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通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在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上与国际接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沿线各国互利共赢、携手发展,促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也成为中国扩大自身开放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此外,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创新驱动的结果,未来经济转型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科技工作者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高铁、核电等高技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转型期,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中国依然坚持改革开放道路,致力于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向世界表明坚持对外开放、维护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坚定决心。(作者分别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姜跃春 、助理研究员张玉环)